志愿军历史上有一场鲜为人知的战役,其损失比著名的180师失利还要严重三倍,但为何这段历史却很少被提及?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尘封的往事。
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,志愿军在1953年7月集中优势兵力和火力进行的金城战役,可以说是打得最痛快的一仗。在这场战役中,志愿军共消灭敌人5.3万多人,收复了160多平方公里的阵地。
可能很少有人会留意到,之所以使用“收复”这个词,是因为一年多前,这些土地其实就已经在志愿军的掌控之中了。
这片阵地的丢失,主要是因为1951年9月我们在金城南部的一场防御战中遭受了重大挫折。了解抗美援朝历史的人都清楚,第五次战役中这次失败尤为突出,特别是60军中的180师在这次战斗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。
实际上,180师的损失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大。在第五次战役中,参战的人员不到一万人,被包围前还有八千多人,最后逃出来的有四千多人,真正伤亡和被俘的只有三千多人,所以不能说是“成建制损失”。
180师长郑其贵带着一大半人逃了出来。
当时,兵团指挥出现了失误,敌军的包围圈迅速收紧。从5月29日到6月中旬,180师的许多战士分批突破重围,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。
180师的失利让后人反复提起,主要是因为它像第五次战役的一个缩影:进攻部署不当,不了解敌情,在敌人突然反扑后指挥混乱。
志愿军和人民军的主力部队成功撤退,让“联合国军”司令李奇微感到非常沮丧。他承认:“敌人用空间换来了时间,并且在大批部队和补给完好无损的情况下成功逃脱。”
和第五次战役中180师的失败相比,1951年10月的金城以南防御战役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堪称惨败。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,但依然没能守住阵地。
金城以南的防御战役在很多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书里几乎都被忽略,即使提到,也只是匆匆带过几句。更奇怪的是,这些书中明明说我们取得了“重大胜利”,可最后却丢掉了好多阵地。
昔日的杨成武
1951年5月底,为了增强前线的防御力量,彭德怀向中央军委提议派遣第20兵团前往朝鲜。到了6月初,由杨成武担任司令员、张南生担任政委的第20兵团中的67军和68军已经到达了朝鲜战场。
67军入朝时,李湘担任代军长,55年开国中将旷伏兆担任政治委员,下辖第199师、第200师和第201师,共三个师。
中朝两国与“联合国军”展开了停战谈判,但由于双方意见分歧严重,经过半个月的十轮会议,才勉强达成了几个基本共识。然而,美方又不愿意履行这些共识。
到了8月23日,美方不断挑起事端,坚持要求按照他们在朝鲜战场上的海空军优势,获得“三八线”以北的土地补偿。中朝方面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,因此停战谈判被迫中断。
既然对话没有进展,那就只能再次诉诸武力。当时美国政府相信,“联合国军”仍然有足够的实力对中朝联军施加军事压力,迫使他们接受“联合国军”的停战条件。因此,他们允许李奇微继续开展空中和地面的军事行动。
李奇微、范弗里特等人正在讨论战局。
按照美国政府的指示,李奇微在六月初制定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,打算从九月一日起,指挥第8集团军重新发起攻势,目标是把战线推进到平壤和元山一带。
大约在8月18日那段时间,“联合国军”在接近80公里的战线上对中朝军队发起了所谓的“夏季攻势”。到了8月30日,美军第7师大约一个团的部队,向由志愿军27军守卫的黑云吐岭东西两侧发动了小规模的进攻。
这次,美国军队没有料到志愿军的火力突然增强,尤其是“喀秋莎”火箭炮部队悄悄进入朝鲜,结果在刚开始进攻时就吃了大亏,损失惨重。
大批美国士兵和武器刚刚集合好,还没来得及进攻,就被“喀秋莎”的密集炮火袭击。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美军士兵极度恐慌,误以为“中国人使用了原子弹”。
黑云吐岭阵地在美军8月31日开始进攻后不久就失守了,但到了9月1日晚上又被我军重新夺回。之后,双方经过几次拉锯战,到了9月3日,阵地再次被敌人占领。
当时担任67军军长的是李湘。
9月1日,志愿军的67军开始进入阵地,接替27军的防务。黑云吐岭被敌军占领,东侧的818.9高地和780.1高地也在9月中旬相继失守,这让67军的防守任务变得比27军更加艰难。
如今,67军的防线从后来声名远播的五圣山开始,经过著名的上甘岭537.7高地,再到432.8高地、632.5高地、569.5高地,一直延伸到北汉江边的一个无名高地,整个防线宽度大约有24公里。
敌军包括美军第7师和第24师的一部分,南朝鲜第2师和第6师的大部,还有14个炮兵营、2个坦克营和7个坦克连。此外,敌军还有大量优势的航空兵部队。
自10月13日起,美国军队启动了名为“秋季攻势”的行动,在东线对67军和68军的防线进行了猛烈攻击。从凌晨3点开始,美军的炮火就持续轰炸67军的阵地,长达两个半小时之久。
杨成武在后方,急忙打电话给李湘,问前线的情况怎么样。李湘回答:“敌人来势汹汹,飞机、大炮和坦克全都出动了。前沿阵地的交通沟大部分被炸掉了,很多工事也被敌人破坏了。战士们一边战斗,一边抢修工事。”
10月上旬的战场情况
据我们战史记录,那一天,“联合国军”向67军的阵地猛轰了超过10万发炮弹,还出动了100多架次飞机,往我方阵地投放汽油弹。
那时候,67军已经开始按照长期阵地战的指示建造一些简易掩体和坑道。然而,在“联合国军”突然发起的强大火力攻击下,这些防御工事遭到了严重的破坏。
比如在第一天战斗最激烈的602.2和632.5高地,敌人集中了大量的火力进行攻击。在“联合国军”向这两个高地投掷了大约5万发炮弹后,阵地几乎被完全摧毁。当时负责防守这两个高地的200师598团的三个连队大部分士兵都牺牲了,阵地也失守了。
一开始,杨成武收到的消息是:200师598团一天的战斗就消灭了大约1000多名敌人,这几乎等于该团所有参与防御的士兵总数。
在67军199师负责的13公里防线上,“联合国军”的三个团一天内向我军阵地发起了多次进攻。其中,199师596团1连守卫的569.5高地因为全体牺牲,阵地最终被敌人占领。
我们部队搭建的简易防御工事抵挡不住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。
13日下午,李湘给杨成武打了个电话,报告说67军自身伤亡了1400多人,但击毙和击伤敌人5000多人。然而,由于569.5高地失守,199师负责的金城川以南阵地现在处于敌人的视线和火力控制之下,继续坚守已经不太有利了。
那天晚上,按照兵团的指示,199师开始向金城川以北撤退并准备防御。然而,199师的撤退行动并不积极,结果在第二天早上,敌人对他们发起了猛烈的追击,使他们陷入了被动的局面。
从14日开始,美军第24师联合南朝鲜军,总共组织了27个营的兵力,继续向199师和200师的阵地发起猛烈进攻。
在199师597团负责防守的几个高地上,第2营几乎全军覆没,第3营只撤出了三十多人,阵地也被全部丢失。
由于“联合国军”有目标地进行重点进攻,而志愿军兵力分散,每一个高地都要派出一个连甚至一个排来防守。这样一来,志愿军的兵力只占敌人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,而且在火力上也全面处于劣势。因此,在战斗中,志愿军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。
英勇奋战的志愿军战士们
在杨成武的回忆录里,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,比如一个团独自对抗四个敌军团,一个营顶住一个敌军团,甚至一个连要面对一个加强团的敌人,这样的记录比比皆是。
那天下午,67军的副军长刘儒林给杨成武打了电话,说不仅199师在金城川南边的阵地损失很大,连200师600团守的五个高地也都丢了。敌人已经开始从侧面攻击200师598团的阵地了。
杨成武生气地说:“战斗这么激烈,你们为什么不派预备队上?”
刘儒林表示,第一梯队的几个团已经用上了所有的预备队,计划在天黑后增派599团的一个营和201师的一个营来支援599团。
目前,201师的几个团已经被分散去支援199师和200师了,杨成武现在只能调动兵团的预备部队203师。
美国支援南朝鲜第6师的坦克部队。
在接连失去阵地的坏消息中,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歼敌的好消息。据统计,这一天我军又歼敌7000多人,而整个战役下来,我们总共歼敌1.2万多人。
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,两天内消灭敌军1.2万人,这种情况很少见。但杨成武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,觉得这其中可能有问题。
战前的资料显示,美军和南朝鲜军队在67军正面的兵力不多,总共只有4万多人。而且这些敌人已经损失了30%,按照常理来说,他们的战斗力应该早就削弱了,可为什么他们的攻势却一直没减弱呢?
10月15日的早晨,美军再次派出超过四个团的部队,在一百多辆坦克的帮助下,对由200师的600团以及199师的596团和597团守卫的阵地发起了攻击。
在月峰山阵地,598团面对敌人两个营和四十多辆坦克的攻击。我们采取了用机枪压制敌方步兵,使坦克和步兵分开,然后集中火力打击坦克的策略,最终成功阻止了敌人的进攻。
美军第24师在进攻中的部队
这种战术就像是“两败俱伤”,因为在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炸毁坦克,会给我方爆破手带来极大的损耗。
在13到15日的三天战斗中,67军和68军的消耗很大。虽然号称歼灭了1.7万多名敌人,但“联合国军”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伤害。
我军因为一线部队损失惨重,再加上没有将次要阵地的兵力调来加强重点防守,二线的防御工事和兵力部署显得很薄弱。因此,“联合国军”占领了一线阵地后,很快就向纵深推进了。
10月17日,月峰山被美军占领,梨船洞地区也在同一天被放弃。到了10月22日,“联合国军”深入我军防线6到9公里,占领了大约132平方公里的土地,这占整个秋季攻势中夺取阵地的近三分之一。
这就让“联合国军”的坦克部队一度攻入金城城区,还摧毁了一些房屋和仓库。1953年的金城战役,差不多就是把这次失败的地方给补回来了。
配资操盘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